医疗投资人李明亮不久前刚刚结束了一场回购诉讼正规的网上配资炒股。
他所在的投资机构多年前向一家GP(普通合伙人)投了四千万的资金,用于某个专项投资项目,但GP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后管理做得并不算好,公司经营也每况愈下,最终走到清盘的地步,于是李明亮选择起诉GP进行回购。
一审结束后,李明亮一方胜诉,但他本人却依旧没有丝毫喜意,“赢了也没什么用,我知道GP手上是没什么钱的,对方愿不愿意偿还,有没有能力偿还都是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回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投资人与创业者的话题中,在IPO通道收紧、医疗投资市场几近冰封的环境中,曾经作为“君子协定”存在的回购协议开始被兑现,少数项目甚至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创始人因此背上巨额债务,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有些最初签署了回购协议的项目,创始人甚至被要求补签无限连带责任协议。
但深受其扰的不仅是创业者,作为回购协议发起方的投资人对此也有诸多无奈,更多时候夹在LP与创始人之间进退两难。
“按照公司程序要求必须要发起回购,但从个人角度,投资人也不愿意和创始人交恶。”另一位投资人薛林表示,只能一面向创始人发函要求回购、不出席股东会议,另一面又在私下尽可能地维护双方关系。
今年8月,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发文表示,回购的前提是“不把企业和创始人逼上绝路”,指出绝不能以伤害企业经营为代价,且条款仅针对企业不涉及创始人。
然而在实际项目中,从发起回购的那一刻起,每一方角色都被裹挟其中,被动地去为这个关乎身家性命的难题寻找一个新解法。
在本文中,《健闻咨询》访谈了数位创业者、GP、LP等不同角色的从业者,尝试观察并重现各方立场下从业者们的抉择与无奈。
当回购协议成为必选项
赵晶晶最近被投资人缠得有些焦头烂额。
她的公司此前在进行融资时,曾与投资方签订了回购协议。IPO通道受阻后,公司上市进程放缓,或许是业内普遍不景气的氛围刺激了投资人的信心,连回购协议都不能保障大家的安全感,时隔几年又要求她补充签署无限连带责任的新协议。
赵晶晶自然不愿答应,2024年以来投资机构起诉创始人回购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说回购协议押注的是公司的命运,那么无限连带责任赌上的就是她个人的身家性命。
礼丰律师事务2024年曾发布《VC/PE基金回购及退出分析报告》,对近年来数百个法院裁判案例的抽样统计,指出其中有高达90.33%的回购案件会将公司创始人列为被告,法院对回购请求的支持比例也达到了82.39%,最终有约10%的创始人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在医疗大健康行业下行阶段,即便是赵晶晶对公司和赛道前景的预估也不算乐观,她不敢去赌这十分之一的可能性。
如今,赵晶晶还在与投资人反复拉扯当中,希望争取一个尽可能有利于自己和公司的结果。
“以后的投资项目中很难再出现不签回购协议的情况了。”薛林认为,未来或许只有在是否签无限连带责任这一点上还有可讨论的空间。这样的局面对创业者来说无疑十分不利。
杨鸣是一家医疗影像AI企业的创始人,公司近年来运营还算平稳,短期内暂时没有被投资人要求回购的压力,但他却早早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回购协议是一个舶来品,在海外这类条款更像是一个君子协定,针对的是部分发展顺利、利润也很好,却执意不上市导致投资人无法收回成本的公司。但在国内却有了新变化,部分投资人背后的出资方是国资,为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不得不启动回购。”
杨鸣指出,站在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当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投资人原本应该帮助创始人一起度过难关,以达到最大限度收回成本,避免资产流失的目的。
但如今的回购协议几乎沦为形式主义,只要签署了回购协议,到期后投资人就必须发起回购、诉讼,才能为自己免除责任,最终的结果却是两败俱伤。
“一些原本还可以正常运作的公司,一旦遭遇回购就会被逼垮。这些公司如果能够度过当前的行业周期,或许未来有机会成长为行业标杆。就像曾经的英伟达,最困难的时候账上只剩两三个月的工资。”
无限连带责任带来的影响更加不可估量,成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创始人,无异于断绝了未来二次创业的机会,“从更加成熟的欧美市场来看,创业者有了一定的资源、人脉积累后,二次创业的成功率是更高的,但当下国内的环境已经几乎没有了这种可能性。”
创业者们对回购协议的抵触也随着局势的变化愈发强烈。
陈玉和赵晓明两人创办的公司融资进度分别在B轮和C轮,两家公司的一个共同点是,公司业务已经步入正轨,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在当下的医疗行业一级市场中属于“优质标的”,因此在谈判桌上能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赵晓明、陈玉明确表示不会接受投资方对赌协议,“我现在不是只有融资这一条路可走,我们有正常的业务经营的收入,并不是拿不到这轮融资就活不下去了,我有向投资人争取不签对赌的底气。”陈玉表示。
赵晓明则是指出,“对赌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合理,这些年来有多少家公司都是死在对赌这件事情上,我不会让我的公司陷入这样的境地。”
另一家融资进度处于A轮的公司创始人李征态度略显和缓,表示能够与投资方协商具体的对赌内容,但诸如创始人回购协议这样的苛刻条款也无法接受,“公司目前已经盈利,我对融资的需求没有那么急迫,与其签对赌和回购协议,还不如去向银行贷款更便宜。”
底气十足的创业者终究是少数,更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创业公司,已经无暇顾及六七年后投资退出期局面,如今对融资来者不拒的态度,又是否会在数年后演变成另一场大规模回购?
进退维谷的GP
薛林不久前退出的一个项目,是行业内的某位科研大佬下场创业。创始人的态度十分认真,从投资机构手中拿到的钱全部都精打细算花在了公司的研发、运营工作上,但业务仍旧不见起色,于是几位投资人商议退出项目。
这位创始人在业内很有影响力,薛林不想因为退出与其交恶,几方经过几轮共同协商,征得了创始人的同意,将公司账上剩余的钱按比例分成,最终将公司注销,为这个项目画上句号。
在一些项目的退出过程中,投资人会像这起事件中的薛林一样处于博弈双方中的弱势地位,为了避免资产流失以及免除自身责任不得不发起回购,同时又必须维护好与创始人的关系。
“发起回购跟真正履行回购是两件事,如果到期不发起的话,在法律上就会被认为是放弃权利。至于发起后要怎么落地,怎么把钱要回来,有一些弱势的GP甚至还要求着创始人慢慢退一些,或者分红。”
即使对方能量有限,投资人一般也不愿意与这些曾经看好过并长期共事的创始人交恶,“GP也是打工人,该走流程走流程,私底下还是好兄弟。”
另一方面,GP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于背后LP的压力,正如开篇所讲的故事,项目破产后,李明亮作为LP会起诉GP要求回购,这一现象在国资背景的LP中出现的频率更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曾公开表示,对国资管理机构来说,假如直投了100个项目,其中99个都成功了,但是有一个项目投资失败了,就需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我们目前还没有拿过国资的钱,出资的LP和我们都是朋友,所以现阶段没有太大压力。”
张维是一家小型医疗垂直投资机构的创始人,资本市场寒冬以来募资越发困难,因此他表示,“以后也不排除会拿国资的钱,但拿了这个钱我们的身份就会变得很尴尬,项目不是GP说了算,出事了还要背责。”
数月前,深创投密集发起回购诉讼引发业内关注后,吴青公司的股东们一轮接一轮找过来,嘱咐他不要拿深创投的钱,“深创投的诉讼或许能够达到局部的免责,但带来的却是全局的巨大影响,对他们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伤害,以后或许要花很多力气才能挽回。”
李明亮对此的看法却不同,“作为国企,这种时候已经顾不得面子不面子了。也许有人觉得诉讼回购很难看,但能把钱要回来就是王道。”
在这一背景下,退出就成为了投资机构的最高目标。
诉讼也好,协商也罢,都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把钱拿回来。“现在大部分投资人的态度都是能退则退,但本意也不想把公司搞死,只是想通过发起回购之类的手段迫使创始人一起为其寻找退出方式。”
李明亮发现,2024年以来很多融资时间较长的公司都在出老股,希望有新的投资人能够接手,“可以打折,能出一点是一点。”
退出通道的不明确,也极大程度影响了投资人们的出手意愿,2024年下半年以来,张维的投资机构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再也没有出过手,“现在是宁可错过也不能投错。”张维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也不会投任何项目,往后会以半年为周期,观察行业环境变化再决定是否出手。
投资活动天然伴随着风险与巨大收益。投资人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从万千企业中选中合适的标的,帮助企业跨越资金的鸿沟获得发展机会,并从中获得收益与回报。
但世上没有百发百中的投资,当时代的红利逐渐消退,行业变回残酷的赛场,万中无一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这时候谁来为那些失败的投资买单?所有的代价是否该以回购的方式加诸创业者之身?或许正是当前环境下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为保护受访人隐私,文中李明亮、薛林、赵晶晶、杨鸣、陈玉、赵晓明、李征、张维、吴青皆为化名)
举报 文章作者健闻咨询
相关阅读 2024年A股分红回购盘点:现金分红2.39万亿元,回购金额超1600亿元“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
11 478 2024-12-30 00:07 年终盘点|超两千亿元注入,大模型融资大战谁在下注、谁拿得更多?烧钱大战只是开始。
402 2024-12-25 13:29 京东方A:获得7亿元专项贷款资金用于股份回购本次拟回购股份的资金规模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人民币6.00元/股。
88 2024-11-13 20:08 六部门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六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办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54 2024-11-01 20:53 分红创新高、“注销式回购”不断涌现:深交所“质量回报双提升”成绩出炉140家创业板公司发布“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正规的网上配资炒股。
10 189 2024-11-01 14:3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